抓马宝贝:教育戏剧使人变得“简单直接”地去思考,去感受。

2020年8月26-27日,抓马宝贝资深培训师Coco二次受邀,前往中国儿童中心开展为期两日的抓马.创造力课程《不是你的错》。

抓马.创造力课程《不是你的错》是一个关于如何重新定义自我的故事。从故事探索、观摩示范课再到课程设计,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实践,老师们究竟经历了一段怎样的旅程呢?

学 员 心 声

新的理解与思考

刚开始一听到是已经接触过的故事,觉得已经培训过了,同时也跟孩子们做过一段时间的故事,自己比较熟悉了。

但是太让我惊讶了,完全是新内容,让我对故事又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印象最深的就是做静像,画面留白,让我意识到,每次给孩子做静像都要认真设计,同时留白,给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间很重要,不要把什么都表现的很直白,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往往忽视的内容,我们总是怕孩子看不懂。

可以设计一些值得思考、有张力的隐藏环节,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的核心。同时今天老师突然让我引领大家时,我发现自己不知道怎样有效的提问,经过Coco老师的引领示范,我有所领悟,首先要心中有“中心”,每个问题都要围绕中心,其次平时备课及活动中要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

——滕老师

无论静像还是图片一些画面背后的隐藏信息,最容易让人忽视但又最能引发幼儿思考。这些信息要有特定情景、一定框架,但同时又要给孩子足够的发展空间和主观意识。

另外给我印象深的是下午的最后一组静像。静像中展现的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成员,但是足够显示出一家的温馨感及申申对妹妹态度的转变。设计很巧妙,展现的也特别好。

这么久再次进行教育戏剧的培训,大家一起研讨,感觉很棒,而且疫情后再次阅读到绘本《不是你的错》,理解也有了变化,比如现在阅读到“一个大大的拥抱”就很感动,觉得一家人能开心的在一起,很幸福。

——张岩老师

在教育戏剧课程中,表达、创作和表演构成了教育戏剧的内容。戏剧表达是指儿童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在假想的情景中,以角色或非角色的身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

教育戏剧创作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在虚构的情景中将自己的想法转变为可感知的行动。戏剧中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教师入戏和出戏,在教育戏剧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然地参与角色扮演,最后再以适宜的方式回归教师的身份,来调整教学任务。     

——周烨老师

培训的过程中,我很享受在Coco老师带领下的操作实践环节,让我有一种融入的感觉,觉得教育戏剧可以使人变得“简单直接”地去思考去感受。

同时,作为一个接受培训的老师,我觉得在课程的教学中,如何高质量的提问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而且对于老师提到的“与孩子的连接”如何捕捉并表达运用在课程中,也是值得我不断去学习的,希望在之后的培训中可以感受到学习到更多~

——杨乐老师

在今天的教育戏剧的学习中,老师为大家理清课程整体的思路。在创设语境时,要明确中心;要主动学习隐藏的信息;通过游戏,可以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在一个情境中,如何更好地与另一个情境建立联系。

在教育戏剧课程中,不同的镜像给出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帮助我们调整人物角色的动作、表情,使课程更加完整,内容富有张力。

——李爽老师

背后的故事

关于改变:人们在面对改变,走出舒适区时,从发现改变到接受改变都是有一个过程。故事中妹妹的到来让申申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及自我身份的改变。环境的变化、父母心中位置的变化、新的身份等等。从看到变化、感受变化、认知变化到接受变化,申申感觉自己不再在原来的位置,他的心也丢失了原来的位置……这到底是谁的错呢?我的?你的?

关于错误:在生活中大家都会犯错,但是我们怎么去认识错误、界定错误,面对错误?这些都是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儿童怎样去理解错误,如何应对,什么能够帮助他们?希望通过故事我们和孩子一起感受、探索。

——赵芳老师

抓马.创造力课程《不是你的错》故事中,伴随着一个一个变化的出现,不管是看到的还是感受到的变化,这些变化让申申重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身份。

其实,永恒不变的事情就是一直在变化,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变化,变化也总会带来这样或那样不对劲的感受,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很难静下心来寻找到变化背后的原因。而教育戏剧总是会让时间慢下来、境遇停下来、那些不对劲就会被放大,透过“别人的世界”探索自己的内心,让我们更好地看见自己,成为自己。

——贾林林老师

抓马.创造力课程《不是你的错》关于因为妹妹的到来,申申以及他的家庭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家庭环境的变化,爸爸妈妈对申申态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物身份以及关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申申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用各种方式去理解这些变化,他尝试用各种方式得到关注。当这些乞求并不被看见时,申申选择离家出走,因为他认为这已经不是自己的家了。

整个故事当申申无法应对变化时,他很本能地在寻找这是谁的错。从她的错,到我的错,再到不是我的错,这是一个很复杂也很惊奇的心理过程。而这其中和爸爸妈妈“视线”的转移有很大的关系。

——耿佳佳老师

申申因为妹妹的到来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包括环境、身份、态度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让申申重新看待了所有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转变,以及申申身份的转化,都会直接导致申申心理以及行为的转变。也就会直接解释申申后续所作出的一系列行为,所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这种变化以及发现变化背后给申申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为孩子们做好前期的铺垫,才能让孩子们更好的入戏。

要为孩子去建立与故事的连接角度,并设计好故事的框架,帮助幼儿去理解,并与申申的境遇产生共情,从而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系列的变化。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不要与过多的去纠结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和是否需要直接告诉孩子们这个变化,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去发现变化、发现变化的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李守文老师

课程的设计

此次进行的抓马.创造力课程《不是你的错》教研培训,让我有了不同的体验与感受。我们主要是进行了整体的课程设计,根据“变化”、“看见与看不见”、“你的与我的”、“分离与拥抱”四部分,分别以小组形式进行各个主题的教学计划,其中,“你的与我的”是我们组的主要研讨主题。我个人理解“看见与看不见”在整个绘本中同属于“变化”,但又区别于“变化”,是“变化”的一个小分支。

比如,从之前整个家里物品都属于“申申”的,都有着申申特有标识,到后来标识物品减少,甚至有些即使带有申申标识,但也不再属于申申物品这么一个过程,从“我的”转变成“你的”,就是一个细微变化。

其中在课程设计时,我们不仅是要设计各个具体环节,还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与故事,孩子与故事有连接角度,这样更好引导孩子表达自己主观想法。另外还需有框架任务,带孩子们从不同立场出发点观看全局。

今天我们是从“看见与看不见”层面讨论的,经过今天的讨论和理解,我觉得“看见与看不见”是妹妹来到家里后,申申的世界发生的他不喜欢的变化之一。申申感觉自己不能被看见,在家里也是这种感觉。他的爸爸妈妈在申申用很多方式如单脚站在椅子上,不断打嗝等方法企图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力时,他们依然在看着妹妹,逗妹妹开心。爸爸妈妈看得见妹妹,看得见所有有关于妹妹的东西,听得见所有有关于妹妹的声音,可是,在这个家里,申申一个切实存在的大活人,一个爸爸妈妈以前或者现在也很爱的,一直能看见的宝贝,爸爸妈妈看不见也听不见。同时“看见与看不见”也可以是,爸爸妈妈以前看见的都是申申,现在眼里看不见申申了。那这个就是爸爸妈妈对申申态度的变化,没有以前那样重视,照顾他了。

可能申申糟糕的心情,不仅仅是因为妹妹才有的,而是因为爸爸妈妈在妹妹到来后,对待申申和妹妹的态度截然不同,使得申申感觉到了他的世界有了巨大的变化。所以这个变化是,申申眼里爸爸妈妈对他不再重视关注的变化,是他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距离了的变化。这个变化都表现在申申房间里物件的变化,毛毛位置的变化,家里空间位置的变化。

虽然我们在说“看见与看不见”,其实也是在说“变化”,这个变化是申申和爸爸妈妈关系的变化,不是表面上的父子,母子关系,而是他们心里那个亲密度的关系。

——王晓凤老师

在这两天的创造力课程中,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新的理论知识,再次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圈。对于“变化”我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在培训中,我们组选择了“变化”为主题设计课程计划,设计的课程的时候,先罗列出申申家中一系列的相关“变化”,然后紧随着在设计每节课的方案,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刚刚开始的感觉像是为了任务而做任务,通过老师的引导后会有多方面的思路,很清晰,也能想到自己在这样上课时的场景。

在设计具体的计划时,想法很多,不知道具体应该执行哪一种,想的很浅显,但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想着连接角度,框架等理念问题,但是设计出的课还是和想象中的不大一样,总会遇见瓶颈。在后来第二次的讨论中,感觉路线又清晰。对于“看见/看不见”“你的/我的”主题,也听了各位老师的想法,更给我打开了很多的思路。开始的建构、讲述等一定要充分,也可以从以上几个主题为出发点设计。课后还需要多与其他老师沟通,共同完善好。

——解俊婷老师

每一次的教育培训都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同时也能更好地去释放能量,把种子撒向四方,并不断成长壮大!